English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感

1999-06-25 来源:光明日报 江丹林 我有话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哲学,因此,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来说,现实感是其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和内在规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感有深刻的理解。

有两种情况应当避免:其一,理论滞后于实践,把研究的任务限制在实践之后,满足于用专业术语和原理系统来理解和论证现存的一切。在这种所谓的“现实感”的指导下,哲学研究往往遮蔽在急功近利的阴影下,以狭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扭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功能。其二,远离现实,追求单纯的学术价值,在抽象思辩中孤立静止地构造体系。这种对现实感的漠视,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必然为教条主义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土壤。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感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的产物,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它在本质上与时代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关系,它能自觉地反映现实的需要。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具有现实感,就必须捕捉当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课题,而不能依然停留在以前时代的课题上。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要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观念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哲学的变革总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处于理论诸形式中的最高层次,因而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头脑”。恩格斯曾经运用历史比较法,论述了18世纪的法国和19世纪的德国其哲学革命与政治变革的关系,说明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对历史履行的责任,得出了“哲学革命”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的科学结论。中国进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导,在实践中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感的巨大力量。

三、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实践的新发展,不断地返回已创造的理论自身,进行反思与超越,检验与扬弃,这就要求重新认识和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方面,依据当代实践的要求,突出已经创立的哲学理论中长期被忽视而又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内容,形成新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哲学界在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思想以及普遍交往理论等课题上取得的丰富成果,为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要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标尺,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命题与理论概括的当代意义。应该看到,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通过人类历史的观察所得出的结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有的只能在思想史的意义上发现它的价值,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讲,这些理论“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但是,马克思据以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矛盾的唯物史观方法论依然具有科学价值,因为它的科学性根植在“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的原则之中。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本质上就是要揭示这些范畴、规律与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真实联系,进而从其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出发,通过对这种联系的分析,准确地揭示其确切的涵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意义。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感,有助于我们对哲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实际上,两者并不是分割或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哲学研究,特别是一种新的哲学观的提出,不仅仅是以批判的眼光清理思想史资料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回答现实生活所提出的重大问题的结果。事实证明,单纯追求纯精神领域的理论构造或观念变革,没有出路。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其自身及其他理论的存在、发展与变革的意义是有学术价值的,但这种学术价值必须以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为标尺,也就是说,现实感是其学术价值存在与否的必要前提。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满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迫切需要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的哲学分析所实现的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还是列宁根据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国标共产主义运动重心东移而对东方社会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作的哲学新探讨,以及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及其社会发展道路的哲学把握,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哲学新思考,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的辩证统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从而在方法论上为我们今天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重大启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